文章摘要: 端午節吃粽子是千百年來的傳統習俗,據傳說端午吃粽子是祭祀愛國詩人屈原,傳說當時屈原投江后,人們為了不讓魚蝦損傷他的身體,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,后來,人們為了表示對屈原的
端午節吃粽子是千百年來的傳統習俗,據傳說端午吃粽子是祭祀愛國詩人屈原,傳說當時屈原投江后,人們為了不讓魚蝦損傷他的身體,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,后來,人們為了表示對屈原的的崇敬和懷念,每年端午節這一天,人們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,后來便有了“筒粽"的由來。
端午節到了,很多人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吃粽子了吧,包粽子最重要的就是米了,包粽子用什么米呢?包粽子的米是生米還是熟米?
包粽子用什么米?
我們都知道做粽子所用的都是糯米,而糯米的質量也會有所不同。糯米具有很好的粘性,煮熟后,可使粽子也具有很好的粘性,而且糯米還比較香甜,具有嚼勁。所以,在做粽子之前,先選擇質量較好的糯米,其中圓粒糯米會比長形的糯米更具有粘性和糯性。
包粽子可以用大米嗎?
當然可以,只不過吃起來口感沒有純糯米那么好,不會太黏。
最好是用糯米了,而且還得選用那種糯性比較好的,實在不行的話糯米加點米混著做好了。
包粽子是生米仍是熟米
包粽子的米是生糯米,用清水浸泡一晚,把它撈出用清水洗凈,再把水泡的糯米撈出進行攤開,至糯米外表無顯著的水,用手抓一把糯米,握緊,然后松開,把糯米放下,手心基本上是沽糯米,并且這時糯米就很散老練粒,因而水泡生糯米就加配料一起包入粽葉內,雙手把粽葉卷好成四角,用細繩捆緊,成品粽子就可放入有水的鍋中蒸煮了。
包粽子的米怎么處理?
糯米選擇好了之后,在包之前,需要將糯米浸泡一段時間。可以將放于30°水溫中浸泡40分鐘左右,再瀝水半小時左右;或者是將糯米放于清水中浸泡,但時間最少要保證3小時。粽子米在浸泡的過程中,水會通過粽子細胞進入粽子里面,浸泡的時間越長的話,進入糯米細胞的水就越多,就會將糯米細胞壁撐破,從而可以將糯米的粘性完全的釋放出來,使做出來的粽子更具有粘性,所以如果想讓做出來的粽子好吃,浸泡糯米的時間不可過短,如果是泡個幾天的話,每天還需要堅持換2~3次水,以保證糯米不變質。